《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提出,“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着重发展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不仅关乎个人潜能的充分挖掘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目标,吉林省残疾人中职学校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图为省残疾人中职学校艺术团参加第六届吉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
一、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打造订制化教育模式
图为省残疾人中职学校中餐烹饪实训课现场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更有心灵的成长。感谢每一位老师,感谢你们的爱与鼓励,让我更有力量。”23级中餐烹饪听障学生马金东用手机打字说给老师。
结合我省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和现代化产业需求,省残疾人中职学校以残疾人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基础素养,不断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方案。
学校先后开设计算机应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餐烹饪、工艺美术等专业,重点发展与吉林省振兴突破战略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高质量发展学科,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学校办学特色显著提升。
学校为视力障碍学生提供了盲文教材和有声读物辅助教学;为听力障碍学生提供手语教学和智能语音转写设备;为肢体残疾学生提供无障碍设施和辅助器具。相关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加自由地参与学习和实践。
二、探索融合发展方式,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图为省残疾人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陈设设计课堂
上午9:00,工艺美术专业听障学生邹雨琦和她的同学们正围坐在陈设设计实训老师身边,认真观摩学习基础理论和艺术展现方式。
中职学校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讨活动去提升教师素养,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更新。围绕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引进、聘用具有特殊教育背景及相关职业技能的行业优秀人才,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围绕支持残疾学生更好的稳定求学,学校积极组织国家助学金、吉林省扶残助学金申报,积极协调社会爱心单位为生活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帮扶,组织学校师生开展互帮互助。通过实施“学生互助、师生互动、家校共育”,努力打造“乐观向上、拼搏有为”符合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
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产教融合培养机制
图为黄人辉在蛋糕烘焙企业就职
“在我心中,中职学校不仅仅是一座学校,它是我的第二个家。”已经在长春市一家蛋糕烘焙企业担任店长的肢残毕业生黄人辉动情地说。
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残疾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发挥学校国家级数字素养培训基地作用,针对学生残疾多元化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方式。通过实施“1+N”人才培养模式,促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等。将课堂搬到模拟环境中,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进校园与学生互动,引入行业最新市场需求和技术成果,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四、强化多元发展模式,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图为刘泉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并成功创业
“我对飞航测绘和数据应用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未来一定让自己的企业服务更多领域。”计算机专业肢残毕业生刘泉毕业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凭借掌握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迅速成为无人机飞行测绘和数据处理的行业能手,并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技术能手称号,目前已成功创业成立了一家无人机航测公司。
学校大力实施就业小组指导模式,拓展高质量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生顶岗实习和在校实训。深入融合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等保护性就业模式,推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模式,借助省、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和校企学生就业对接,积极推介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近年来,省残疾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果显著,独特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支持政策有效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和吸引力。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许多优秀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残疾人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创新创业,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图为省残疾人中职学校2024新学年新生报到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构建包容性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一环。省残疾人中职学校将继续秉承“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加快职业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更多优秀新型职业人才,为广大残疾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努力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编辑:吴 骏
初审:于 宁
复审:王蕴国
终审:刘伟明